最早出现于1902年,一个外国人获得了一个基本专利,其内容是利用电流通过玻璃配合料产生的热来熔化玻璃。随着熔窑设计和电极的不断改进和发展,这种电熔方法得到广泛应用。
1920~1925年,挪威的雷德(Raeder)使用石墨电极,成功地实现了玻璃的全电熔。1925年,瑞典的科尼利矶斯(Corneljus)用这种电熔窑生产琥珀色玻璃和绿色玻璃。
后来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瑞士的波来耳 (Borel)在电熔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发展工作,旨在解决燃料短缺的问题。
二战以后人们开始对钼电极感兴趣,佩恩伯瑟(Penberthy)设计的电极系统使用钼棒,1952年玻璃工业开始广泛用于电助熔和全电熔。
近20年来,一种新概念即“混合熔化”,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。这种概念是:先在熔融的配合料内部通电加热生产大约一半产量的玻璃,再在配合料上方用燃料加热生产另一半产量的玻璃。
电熔方法有许多突出的优点,热效率可以高达80%~85%,节省能源,没有污染,消除公害,改善劳动条件。熔制出的玻璃液成分均匀,产品质量高。生产过程便于实现自动化操作。因此,在国外玻璃电熔得到迅速的推广。
发达国家,玻璃电熔炉已广泛应用于光学玻璃、硼硅酸盐玻璃、铅玻璃、氟化物玻璃、瓶罐玻璃以及纤维玻璃的生产,其工艺已趋成熟。
以上便是玻璃电熔炉的发展历史,当然,随着将来时代的发展,该机器也会不断地与时俱进,以便为大家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。
上一条: 电助熔有什么特点优势
下一条: 影响电熔炉的使用寿命的因素有哪些?